查看原文
其他

周勋初、莫砺锋问学指导语录

李天保 葸琼 整理 程门问学 2022-07-15

《师门问学录》是周勋初、莫砺锋两位先生和学生余历雄的谈话指导记录,洋洋洒洒二十余万言,不但包含着他们对文史类博士生培养的心得,而且其中很多谈话语录,就是直接指导学生怎样读书、研究和撰写论文。


这里摘录的数条语录,三年以前曾经发过,今值《师门问学录》再版之际,特予重刊。所注页码也已替换为新版页码,以便读者查阅。


《师门问学录》精彩段落很多,以下二文亦摘自其中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链接阅读:


周勋初评点近三百年学人

周勋初谈詹锳与杨明照等学者的争论


新版《师门问学录》



学问必须注重文献,有了可靠的文献,学问才会做得扎实。(P22,周)
事中国传统学术研究,目录学的知识是不可或缺的。在不同的时代,同一种文献被目录学家著录在不同的类别,这就是学术观念的演变。甚至在同一时期,不同的目录学家对同一种文献也有不同的著录情况。我们作学术研究,必须对这些问题有准确的判断,如果判断不正确,结论也就可能会有问题了。(P41,周)
些研究者喜欢在老问题里打转,或使用一些其名其妙的“新名词”、“新理论”来解释,这样实际上都无助于解决问题。有些研究者只有文学方面的知识,他们对相关课题的思想史背景、文化史背景或政治方面的背景所知甚少,甚至一无所知,这样的状况恐怕是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的。自古至今,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成果已是汗牛充栋,如果你想拥有一席立足之地,那就必须扎扎实实地下功夫,打通文史领域,“杀出一条血路来”。(P222,周)

们读书做学问,需要有多方面的“知识背景”之学问,更要能够有一种从“知识背景”中“跳出来”的智慧。学术有专攻,少说外行话。朱熹说:“寸铁杀人。”我们撰写论文不要随意乱舞十八般兵器,要能做好自己专业的功夫也不容易,如果处理的是专业交叉的课题,更需要有学术专攻的能力。我撰写《朱熹文学研究》一书时,很多宋元哲学的问题我都不去讨论,因为搞哲学的人已经作了深入的研究,例如北京大学陈来教授,著有《朱熹哲学研究》《朱子书信编年考证》等专著,我没有办法超越他们,但是我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作为“知识背景”来看待。(P83,莫)

们必须大量地阅读材料,撰写论文时却可能有一大部分派不上用场,但不读这些材料则没办法撰写论文。这就是准备功夫。读过材料之后才能判别真伪,这与不读材料之人的差别就在于此。那些没法用或用不上的材料,或是与论文选题太不相干了。读书,“博”之后要能“约”,不能“流荡不返”。撰写博士论文,纲目章节之间应该要有整体的、宏观的思考,这与撰写单篇论文的情况不一样。即使是十余篇或数十篇的单篇论文,也只能凑合成一册论文集,而无法成为一本自成体系的博士学位论文。(P87,莫)

写论文之前确实必须掌握大量的材料,但不是将所有的材料都写进去,而是取决于这些材料能否解决问题。现在有些青年学者撰写论文的缺点是“尽写所知”,拖泥带水,节外生枝。我们撰写论文要能够精简利落,一气呵成,还要讲究文章的“气势”,给读者的思维带来“刺激”,豁然通解。(P148,周)

们阅读笔记史料或笔记小说,要能够辨别材料的真伪。因为这些材料大多是独立的、一条一条的,它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,缺乏上下文或前后文的章法,很多时候较难对它进行准确的考证。我们撰写论文将它引作例证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。古籍原典与今人著作要同时阅读,两者不可偏废。……而且要带有“问题意识”,同时思考整个学位论文的写作计划。文章没有一定的写法,是要依照具体的论文选题而定。(P82,莫)

你阅读研究论著时,注意他们引用的文献材料,史料的取舍将会影响论文的结论。(P80,周)

们撰写论文引用古籍时,需要重视版本依据,切忌擅自改动原书的文字。(P170,周)

于材料的出处方面,还需要注意另一种情况:当我们阅读王国维、陈寅恪等名家的论文时,不能直接从他们的论文中摘引他们的“引文”。他们有时候只是断取,或概括大意,甚至是部分改写,并非原书的文字。在他们的那个时代,还承清人遗风,并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严格的学术规范,这一点应该是可以理解的。胡适、傅斯年等人已接受了西方学界的学术规范,与我们今天的情况较为相近。以前,我在撰写《中国文学批评小史》时,起初就从陈寅恪的论文中直接摘引张籍写给韩愈的书信,后来核对原文,才发现陈寅恪的论文中是讲张籍写给韩愈的两封信(《上韩昌黎书》《上韩昌黎第二书》)合成了一段文字来论述。幸好我能及时发现,及时改正,要不然险些就出洋相了。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训。(P154,周)

写论文引用前人观点时,要注意两点:(1)要引用第一个提出这种观点者之成果;(2)要引用首出的单篇论文,不要转引后出的书。……后出的书只应作为论点的补充说明。(P78,周

们研究唐人笔记小说必须尽量避免两种毛病:(1)中国传统观念中对“小说”的偏见;(2)以欧美的文学观念诠释“中国小说”。(P28,周)
国人研究“中国学问”,不能完全套用西方的研究模式,也不能只是将“中国学问”作为“西方式研究”的一种取证。譬如,戏曲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,它的起源甚早,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它却属于一种后起的文体,处在“次要”的位置。有些研究者从西方文论的角度立论,认为中国戏曲比不上西方戏曲,中国文学落后于西方文学。他们对中国小说的研究态度也是如此。至于中国文学史上起源较早的文体,抑或是西方文学中所没有的文体,如赋等,他们也就认为并不重要,不值得讨论。这种逻辑哪能算是学术研究?(P227,周)
们阅读古代典籍,撰写论文,不能光是埋头苦读,还要懂得使用专业工具书,提高治学的效率。(P56,周)
写文章时要特别注意:著述立论必须严谨有物,不能妄发空泛浮夸之言。(P29,周)
写论文必须视野开阔,思想活跃。(P47,周)
写论文必须懂得“取”与“舍”。(P87,周)
20世纪70年代后期、80年代初期,有些人开始默默地撰写考证性的论文,有的写得很好,80年代之后考证之风更盛,有的文章写得零零碎碎,解决的问题不大。从现在看来,撰写论文一定要能够进行考证,辨明事实,这是最基本的要求。不能只是人云亦云,特别人说过的话重说一遍,既没有发现问题,也没有解决问题,因此我们的工作也不能停留在考证上,总要在辨明事实的基础上说明一些重大社会问题才行。(P59,周)

>摘自《师门问学录》(凤凰出版社2021年版)



【问学书屋 · 今日推荐】

《师门问学录》

教师 周勋初  学生 余历雄

凤凰出版社2021年版


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钤印本



【相关阅读】

周勋初先生“赠”的文集,要不要来一套?

周勋初评点近三百年学人
周勋初谈詹锳与杨明照等学者的争论

徐有富:周勋初先生治学方法举隅

周勋初:治学之道——从博学与专精说起

周勋初:读书应该多多泛读,就像蜘蛛结网

周勋初:怎样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

周勋初:孔子所说的“兴、观、群、怨”究竟何意
周勋初:你读到的“床前明月光”已非李白诗原貌
周勋初:“赋”在文学领域中的三种涵义

周勋初:搞人文科学也要趁年轻——由《九歌新考》所想起的

莫砺锋:卖瓜者言

莫砺锋:驽马十驾的点滴心得

莫砺锋治学经验谈:功底与眼光

莫砺锋治学经验谈:文献与史实(上)

莫砺锋治学经验谈:文献与史实(下)

程千帆:背诵名篇,非常必要 | 治学语录二十则

汪辟疆先生论诗语录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